你說錯話了嗎?


bobo小天才雜誌 更新日期:2008-06-02


檢視不能說的6大關鍵字







家應是每個人的避風港,卻因父母許多無心的用語,往往成為傷害孩子最大的地方,本文為你剖析父母常不當使用的6大關鍵字,對孩子可能產生哪些影響,並告訴你正確用法,以免傷及孩子的幼小心靈!







命令是家長最常出現的語言方式,光寶文教基金會專任講師黃兀表示,若是總以權威的口吻命令孩子,雖然容易收到短暫的效果,不過,其副作用將在青春期漸漸浮現,孩子會明顯的反抗父母,或是以說謊來掩飾自己的行為,以避免責罰。由此可知,父母的說話方式會帶來絕大的影響,不妨跟著我們一起檢視常脫口而出的6大關鍵字,看看自己是否也說錯話了?



關鍵字1 不準.不可以







每天從幼兒園回家之後,小宇的第1個動作就是打開電視收看他最愛的卡通,而媽咪每天回家的第1句話則是「不准看電視」,然後硬生生的將電視關掉……
解析:說明原因才正確
另外,黃兀也表示,不妨用正向的提醒代替負向的禁止,像是以「我們要先吃飯」來代替「不准看電視」,若總是一味的禁止,反而是提醒孩子要記得看電視,而人往往會對被禁止的事更有興趣。
解析:避免僵化


關鍵字2 等一下



禮拜二的晚上,媽媽回到家中做完家事,往往還得在家加班。而小花總是會發現一些新鮮事想要和媽咪分享,而在一旁說個不停,媽咪卻總是跟他說「媽咪在忙,等一下,好不好?」
解析:忙碌時可先採反應式傾聽



關鍵字3 嘖、吼



還在學習自己吃飯的小華,每次吃飯總是將時間拖得很長。這天,2歲的小華又用手就拿西瓜往嘴巴裡塞,滴得衣服、桌面和地面都是西瓜汁,媽媽過來大聲的吼「嘖!髒死了,吃的像豬一樣!」
解析:重視正向語言的力量
父母有權表達自己的情緒,但要特別留意自己的用字遣詞。黃兀認為,父母可稍微修正用法,像上述的情境,父母只是無心發出失去耐性的語氣詞,臉上也伴隨不滿的表情,孩子隨即知道自己做錯事而惹父母生氣了,若父母沒有進一步解釋生氣的原因,會讓孩子貶低自己。此例即可提醒孩子:「我們要用叉子吃西瓜」,或事後請孩子協助擦拭桌面及地面,如此孩子吃得開心,又可學習協助媽媽做家事。
解析:培養自尊心
此時期的孩子,自尊正在萌芽滋長,而自尊來自正面經驗的累積,切勿隨便批評及嘲諷,若父母壓抑不住情緒,直接以情緒性字眼回覆,孩子只能感受父母憤怒生氣,卻不知道錯在哪裡,時間一久,會貶低自我價值。因此,父母需要先安撫情緒及處理當時的事件,而不是先發洩個人的情緒。
此外,有時還會因為自己心煩,而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,黃兀建議父母,不論自己不耐煩的原因為何,只要自己的情緒反應到孩子身上時,就應誠實的告訴他原因,如果純粹因為自己心煩,甚至需要主動向孩子道歉。


關鍵字4. 我早就說



小康開心的拿自己完成的拼圖展示給媽咪看,媽咪卻說「我早就說你可以拼好了嘛!上次沒拼好一定是你不夠專心……」
解析:檢視孩子犯錯的真正原因
黃兀說,父母理應能察覺孩子是有意或無意的一再犯錯,若認為孩子是無心,就可告訴自己「他是不小心的」,即能稍微降下怒火,並先處理孩子犯的錯誤,然後再認真且嚴肅的告訴孩子,已提醒過很多次,為何又犯下這個錯誤,讓他練習自己說出原因以達到修正的功效。若孩子是有意的犯錯,則需要正視其背後的原因,是否因平日受到忽略想引起父母的注意,或是發展上有障礙。



關鍵字5. 你一定要



當小雅在玩玩具時,父母就在一旁叮嚀,「你等一下一定要收玩具。」
解析:讓孩子擁有判斷力
解析:避免有不被信任感
像此例,爸媽只擔心孩子玩完後不懂得收拾玩具,便在事情還沒發生時就先行提醒,但命令的口氣易讓孩子有不被信任感,這便是犯了「預期失敗的謬誤」,事情還沒發生就預期它會來。黃兀以自身為例,她4歲的女兒曾說:「他們(玩具)都在外面旅行遊戲,為什麼這麼早就要叫他們回家呢?」學齡前期的孩子常將物品擬人化,有時使用他們的語言,會使親子互動溝通更有效,所以改口問問孩子「玩完玩具要做什麼?」或以孩子的語氣說「玩完玩具後也要讓玩具回家喔!」這樣的方式都易讓孩子理解需要收玩具的理由。


關鍵字6 不要吵



媽咪好不容易忙裡偷閒坐下來看自己最愛的韓劇,小圓在一旁玩玩具,且在房子裡跑來跑去,不斷發出「碰」的聲音,讓媽咪聽不清楚劇中的對話,便說:「不要吵!」
解析:讓孩子有抒發的管道

說清楚‧講明白‧勤鼓勵
從兩位專家的解析中不難發現,這6句話不是不能說,只是說出口後,需藉由前後語句的支撐,讓孩子明白原因,並了解父母生氣是因為「行為」,而非「個人」,如此,才可讓孩子仍擁有自信心,並且修正自己的行為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蕾媽 的頭像
    蕾媽

    回憶的天空

    蕾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