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貌,不只是教會孩子說「請、對不起、謝謝你」就好
一天,與先生走在台北街頭的人行道上,迎面一字排開走來四位身材高挑、似大學生的年輕男女,眉飛色舞的談笑著。
只是,眼看著「雙方人馬」逼近,那一橫排隊伍仍然向前挺進,無視於眼前我們這兩個「障礙物」。說時遲那時快,我與先生很有默契的一前一後,側身,從他們中間的某個縫隙順利「鑽」過,然後都嘆了口氣:「唉!另一種路霸。」
在有禮貌的環境中長大,孩子也會懂得禮讓。(攝影/楊惠民 提供/學前教育雜誌)
禮貌 整體待人態度
一般人講到「有禮貌」,好像就是懂得說「請、對不起、謝謝你」。可是,當有位媽媽橫眉豎目,用很兇、很重、很急的口氣對孩子說:「請你把衣服穿起來!快點!謝謝!」這位媽媽有禮貌嗎?
有禮貌,應該是人與人接觸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謙沖、體諒、尊重、為對方著想的言行與舉止。問題就在:當別人對我們不禮貌時,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;但是,當我們對別人不禮貌時,卻都認為「沒那個心」。於是,我們常常對別人不禮貌卻不自知。
放任 讓孩子目中無人
更大的問題是,許多爸媽把孩子捧在手掌心,任由孩子對著爸媽說「討厭啦!」「你豬頭哦!」「你很白癡耶!」「你很煩ㄋㄟ!」,甚至有位媽媽在兒子當面罵她「老巫婆!」時,還陪笑臉地說:「你好乖!趕快先寫完功課,再去打電動。謝謝哦!」
那四位大學生有什麼樣的爸媽,不得而知;可以確知的是,敢罵媽媽「老巫婆」的這個孩子,以後一定會是那些目中無人大人中的一個。
禮貌要教才會 人際能力從小養成
相信所有爸媽都同意,人際關係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攸關重要。期待孩子擁有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,「有禮貌」就得從小教起,讓他在舉手投足、應對進退之時,「禮」所當然。
「有禮貌」絕對不是一種「長大自然就會」的東西,絕對是要教才會的。
學會禮貌 入門3守則
先了解孩子如何學習禮貌,才能用對的、有效的方式來教會孩子。
▓教戰守則1:家庭氣氛存夠禮貌骨本
「家和為貴」不僅是持家圭臬,更是成功教養孩子的第一步,因為孩子只要醒著,無時無刻都張著耳朵、眼睛、鼻子,還有全身的神經接收器,從四面八方「主動」吸收呈現在周遭的訊息,然後把吸收到的資訊快速送到大腦去解讀、儲存。
*他看到媽媽對爸爸說:「請把杯子遞給我。」爸爸拿了杯子,送到媽媽手中,媽媽笑瞇瞇的說:「謝謝!」
*他看到爺爺和爸爸要出門時,爸爸都會為爺爺開門。
*他看到下班歸來的爸爸,都會先去廚房跟早一步到家、忙著在做飯的媽媽打聲招呼:「我回來了。」
*他看到媽媽都會先問過爸爸:「這節目不好看,我們轉台好嗎?」在爸爸點點頭後,媽媽才會拿遙控器轉台。
學習需要有好環境,當「浸泡」在和樂有禮的家中,孩子主動吸收到的,就是這種應對進退的方式,他的骨子裡頭就存進了許多有禮貌的骨本。
◎發展小常識
認知發展大師皮亞傑認為,學前孩子任何概念的建立,都得要透過親身具體的經驗才行。換句話說,要讓孩子看到、聽到、聞到、摸到、感受到、經驗到,孩子才有可能學會。
▓教戰守則2:把孩子當大人以禮相待
要孩子有禮貌,父母對孩子就要先以禮相待,以身作則。許多父母也許從小就被無「禮」對待,以致他們現在雖然和成人相處時看來彬彬有禮,但轉頭面對孩子,卻瞬間把「禮」拋到九霄雲外;有些則認為對孩子只有權威、命令、訓誡、責罰,根本就不覺得需要對孩子有禮貌。
*「你幾點才要給我去洗澡,嗄?」
*「杯子借媽媽用一下會怎樣?這麼愛生氣!媽媽買的ㄋㄟ!小氣!」
*在廚房洗著碗,不忘拉長脖子對著客廳吼:「都幾點了還在看電視,關掉!馬上給我去睡覺。」
*「給我閉嘴!怎麼話這麼多!」
想想看,請同事遞東西給你時,你會怎麼說?想借用同事的物品,你會怎麼做?當你正跟人對話時,手機響起,你會先道個歉再接電話,並快速結束通話吧?和孩子相處,一個原則是,只要把孩子當成大人那樣的以禮相待,就對了。
◎發展小常識
依皮亞傑的理論,唯有被有禮貌地對待時,透過親身經驗,孩子才真正明白「有禮貌」是什麼意思,也才能感受到被以禮相待時那種被尊重、體諒的愉悅,以及為什麼爸媽要教他有禮貌。
▓教戰守則3:行為舉止適時重複教導
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,就要從單純的教孩子說「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」(謝天謝地!這幾個語詞都很簡單,孩子很小就可以學會),漸漸擴大到表現在行為上,絕不以孩子年紀小不好教,或大一點再教,來規避這項責無旁貸的任務。
*「我們在公車上,講話請小聲些,不要吵到別人。」
*「要跟媽媽講話,請你到媽媽面前來,看著媽媽講,不要這麼遠扯著喉嚨喊,媽媽不喜歡這樣。」
*「媽媽知道你很生氣,可是,生氣也不可以說這樣沒禮貌的話,你要跟媽媽說對不起。」
*「以後接電話,要跟電話裡頭的那個人說『請等一下,我去請爸爸來聽電話』,不是『我去叫爸爸』,這樣才有禮貌喔!」
*「請你輕輕關門,不要『砰』的一聲,這樣很不好。」
◎發展小常識
學前孩子比較自我中心,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又還沒有很好,也還沒有很多是非對錯的觀念,唯有靠著大人在一旁不斷地適時提醒與教導,透過親身經驗的累積,孩子才能慢慢學會、記住。
留言列表